近期,国家围绕提振生育可谓大招频出。
继7月28日《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里提出“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这一全民普惠式婴幼儿补贴方案后,8月5日国办又印发了《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明确了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这一举措显然是与“3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政策的有效衔接,可以起到进一步降低抚养成本并提振生育意愿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层面的政策导向与号召下,各地方也都纷纷响应:
7月31日,北京发布了《北京市关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工作措施》,包括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增强生育保险保障功能、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加强生殖健康服务、健全住房支持政策等15项措施。
7月31日,四川发布了《关于调整职工生育津贴申领和发放方式的通知》,从2025年9月1日起,符合生育津贴申领条件的参保职工,由职工或其委托人申请,医保经办机构将生育津贴按程序直接发放至职工本人。
展开剩余86%8月8日,西安印发《西安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实施方案》,明确了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完善生育待遇保障机制等5个方面20项工作任务,其中特别提到,“将生育费用及生育津贴纳入西安市生育保险支付范围,将参保女职工门诊产前检查费用一次性补贴标准提高至2500元”。
8月8日,上海印发了《关于实施女职工产假及生育假期间用人单位社会保险补贴有关事项的通知》,推出重磅生育支持新政,即:通过“生育友好岗+产假社保补贴”的政策联动,最大限度破除女性就业壁垒,助力女性高质量充分就业。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组合拳”,早已不局限于发放育儿补贴,而是从产检、学前教育、休假、住房、就业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地为居民生育扫清障碍,而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并且伴有“真金白银”的具体措施,无不彰显出高层对于提振生育的高度关注和迫切之情。
而背后的深意,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01
平心而论,当前国人的生育意愿正不断降低,年轻人不爱生娃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倘若放眼全球,生育意愿走低几乎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困境,从欧洲的德国、法国、俄罗斯、芬兰、瑞典、丹麦,到亚洲的日本、韩国,再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诸多国家,无一例外都深陷“少子老龄化”的泥泞之中,由此也带来了劳动力短缺、养老体系运行压力渐增、经济活力不足等一系列棘手问题。
就我国而言,尽管近些年已经在不断放开生育,“二胎”和“三胎”相关政策都已先后落地,但并没有根本上解决制约年轻人生育意愿的问题,这从近几年出生人口数与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滑当中就能窥见一斑。
归根结底,当代年轻人不爱生娃的首要症结自然在于养育孩子的经济压力,这一点我们在《A股突发利好!这次可能是氢弹级的》一文当中已做过详细讨论。而除了经济压力之外,住房问题、育儿福利不健全、女性就业环境不友好等问题,同样是掣肘居民生育的几大“拦路虎”。
以女性就业环境问题为例。放眼当下,越来越多的女性都有着自己的事业追求与人生规划,而不甘心于做一辈子做经济上依附于丈夫、生活上以生育孩子和照料家务为主业的传统家庭主妇。此时,生孩子反倒成为了一种事业上的“阻碍”,一旦休产假或者被迫投入大量精力在照顾孩子上,便可能会影响到自身的升职加薪与职业发展,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金融、互联网等行业里,岗位迭代极快,女性员工生育后的“重返”成本极高,不排除团队角色被替代甚至被调至边缘岗位的可能。更何况,不少用人单位还或多或少存在着针对女性群体的隐性职场歧视,进一步加剧了女性的生育压力。
如此一来,想要让当代女性放下后顾之忧并愿意生娃,仅凭育儿补贴一条断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其他诸多方面协同发力。
管理层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也正因为这样,近期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才显得如此恰逢其时。特别是上海新政当中,针对女性职工就业环境改善的种种部署更令人称道,比如:用人单位可以在女职工产假及生育假结束后的1年内向所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请,审核通过后一次性发放6个月补贴;鼓励用人单位为产后返岗女职工设置“生育友好岗”,采取弹性上下班、居家或远程办公、灵活休假、绩效考核等柔性管理方式等等。
考虑到上海在国家经济版图中的重要地位,后续不排除有更多城市效仿其做法的可能,而这些无疑会在极大程度上减轻职场女性的压力,对于激发国人生育意愿而言,当然是一大利好。
02
倘若放眼全球,在面对“生育意愿走低”这一普世性难题时,除了直接发放育儿补贴以缓解经济压力之外,很多国家其实也都是采用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手段来提振其居民生育意愿,至少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在住房和育儿方面提供福利。
房子对于普天之下的老百姓而言,都是最为关心的头等大事。从现实层面看,很多地方由于房价过高,严重挤压了年轻人的可支配收入,生娃也不得不一拖再拖。为此,不少国家积极推动住房福利的普及,以求激发出居民的生育热情。
例如,新加坡政府允许有子女的夫妇优先购买政府保障性住房“组屋”,而且年轻夫妻可以分两次支付新组屋的定金;而韩国的《低生育老龄社会基本计划》中明确规定,每年提供5万户的住宅援助,援助目标是没有住宅且收入较低的新婚夫妇。
还有很多国家会着力改善孕期与母婴保健服务,加大对生育困难人群的支持力度。典型如新加坡,政府部门会承担生育困难人群75%的辅助生育技术治疗的各项费用,而韩国则会对于孕妇的产前检查费用予以补贴,对新生儿实施医疗服务援助,且对新生儿的预防接种给予补贴。
一些国家还会基于本国国情,从婚恋等方面入手来营造鼓励生育的社会氛围。比如,日本政府部门会将政策范围扩展到恋爱与婚姻领域的援助,为年轻人组建家庭提供咨询,并通过大力宣传来纠正性别分工和职场优先的企业氛围。
其次,尽力减少父母工作和家庭时间安排方面的冲突。
对于那些担心生育子女而影响自己职业发展的人群,很多国家都通过增加带薪产假、带薪育儿假或临时假、无薪育儿假、父亲假等方式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荷兰,女性员工可以申请最长6个月的育儿假,足够她们安心在家抚养孩子,并且无须担心以后无法重返职场;法国、瑞典、葡萄牙等国家还给予男性带薪假期,以便父亲能够在照顾婴儿方面给予妻子支持和帮助。
而在一些产假或育儿假较短的国家,政府会致力于让照料孩子的父母亲在弹性工作制下就业,或者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居家办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在此方面都有所实践。
最后,为子女入托入学创造便利。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夙愿,子女教育无疑是他们极为关心的一环。为此,不少国家着力增加各类学期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服务供给。
比如日本,自1994起先后制订并施行了“天使计划”、“新天使计划”及《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主要措施包括充实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和保育工作,实施社区育儿援助等;2007年开始还实施“放学后孩子计划”,使得孩子们在放学后也有安全及健康的活动场所;不仅如此,日本还通过上学援助、学费减免、发放奖学金等方式来减轻家庭的教育费负担。
再如法国,不仅出台政策鼓励雇主在职场内设立育儿设施,还会对那些投资兴建托儿机构的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以上经验,自然值得我们吸收借鉴。
03
生育支持绝非单一领域的孤立举措,而是一项需要多维度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海内外的诸多实践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我们而言,唯有继续从生育保障、养育帮扶、教育减负、医疗支持、住房优待等多个关键环节入手,持续丰富和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工具箱,打出一套覆盖全链条、贯穿全周期的政策“组合拳”,才能更精准地为家庭纾困,切实减轻生育、养育、教育带来的多重压力,进而稳步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让生育选择成为家庭从容自主的幸福决策。可能接下来,国内还会有更多相关政策支持的陆续出台,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话说回来,随着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国人此前面临的各种生育掣肘因素有望逐渐得到实质性缓解,从而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反映在资本市场上,便是相应的投资机会可能正在来临。或许,A股与生育相关的板块很快就会迎来新一轮上涨行情,感兴趣的投资者不妨重点关注如下四个方向:
(1)母婴。对于那些想要孩子的家庭来说,从母亲怀孕到生产,再到新生儿的成长,各个阶段都将会刺激相应产品与服务的消费,从而利好母婴行业的增长,具体涉及孕期卫生用品、孕期医疗护理服务、孕期胎教服务、婴儿服装食品、婴儿护理产品及服务、婴儿休闲娱乐服务、婴儿摄影服务等等。
(2)幼教。目前我国幼教资源供给依然不足,不过新生儿的增多叠加家长重视程度的提高,为幼教行业的壮大提供了机遇。一方面,我国民办幼儿园市场空间巨大,同时行业集中度不高,拥有知名品牌影响力的幼儿园占比较低,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加盟、直营或收购的方式参与进来;另一方面,线上教育平台还可以针对相应的用户群体量身定制幼教课程,以此来满足用户需求。
(3)医疗。普天下父母最揪心的事情莫过于孩子生病,婴幼儿尤其如此,这也将利好在线问诊平台、儿童用药、儿童医疗器械的发展。与此同时,考虑到孕妇年龄的变化,部分生育二胎或三胎的女性当中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比例为高龄孕妇,针对这部分人的现实诉求,助孕、保孕设备等领域或将迎来新的增长周期。
(4)娱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各项生育政策的红利有望持续惠及幼儿娱乐行业,包括益智玩具产品、动漫影视作品等等。此外,各种卡通类IP的盛行也带动了相关周边产品的销量,而IP周边与玩具、教育的结合,或将成为未来行业布局的重点方向。
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配资在线配资炒股,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发布于:江苏省盈胜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